bwin必赢登录入口-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质量标准

中国团体标准的发展历程

来源:科技导报2023-02-24 08:59:05

技术创新与标准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只有创新没有适时的标准化,则创新成果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对于新兴技术的创新更为明显,如第五代通信技术(5G)国际标准与技术同时推进。然而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如国家标准,研制周期相对较长,导致标准制定速度落后于技术创新周期,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发展需求。

随着标准化改革持续深化,政府单一供给标准向市场和政府二元供给制转变,团体标准从无到有,及时快速将先进技术成果研制成标准,响应市场创新需求,标准竞争力和技术水平有所提升。

国外发达国家以政府授权民间组织制定标准的形式,在标准制定广泛性、标准实施有效性、标准动态适应性以及国际推广性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而中国政府主导式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已显露出部分标准缺失滞后、国际认可度不高、无法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等诸多弊端,亟需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国内发展实际,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治理体制。在此背景下,具有快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推动市场化应用等属性的团体标准应运而生。

2000年后,联盟标准(团体标准)首次在中国信息技术行业出现,随后延伸到其他先进制造业领域。联盟标准(团体标准)是通过整合产业联盟的资源来制定标准,参与市场竞争。部分产业联盟依靠核心技术,研制形成的联盟标准,提高了产业的准入门槛。

2015年2月11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团体标准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第一次将团体标准作为国家标准体系的一部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随着团体标准在国家政策文件中被正式提出,政府主导下的“一元标准体系”被打破,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逐步得到确认。与企业标准相对比,团体标准能快速反映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被更多单位所遵守、应用范围更广、市场接受程度更高,这些优势成为市场主体积极制定团体标准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团体标准的相关政策体系初步建立,通过梳理关于团体标准已发布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团体标准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探索发展阶段

由于中国发布的标准主要是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而与国际接轨的团体标准在中国没有法律地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逐步探索提出了团体标准制定主体、团体标准管理模式与技术融合等方面的要求。

2.部分推进阶段

行业部委根据行业发展,引导支持社会团体,推动将本行业出现的新兴技术制定为团体标准,并支持将应用成效较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

3.全面推进阶段

加强团体标准的培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对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组织管理、应用与评价、合规管理等进行系统规范,促进团体标准良好有序发展。

在政策引导下,社会团体及团体标准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备案的社会团体、发布的团体标准分别从2017年的1157家、2159项增长到2021年的5758家、33403项,平均年增长率为99.42%、316.79%,体现出了市场对团体标准的需求巨大。其中,近50%的团体标准为制造业领域标准,涉及到产品、材料、检验检测、方法等方面,推动了制造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7058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其中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有976家,地方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有6082家。社会团体在平台共计公布51078项团体标准,其中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公布18571项,地方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公布32507项。团体标准已经成为中国标准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