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必赢登录入口-首页

【省级】河北省长王正谱最新部署:2023年招商引资项目怎么做?

来源:园链研究院2022-12-21 09:45:08

       11月16日,河北省长王正谱主持召开各市投资和项目建设会议,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听取各市今年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研究2023年工作。

       01王正谱:2023年招商引资项目怎么做?

       各级政府重要任务就是把发展第一要务落到实处,抓发展就必须抓投资上项目。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落实“实、考、保、包、促、评”要求,通过抓早抓实、上下协同、专班推进、完善机制、现场观摩、定期通报、鞭策后进、奖励先进等举措,狠抓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值得充分肯定。

       各市对明年投资项目工作要提前谋划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既要追求投资额度的增长、也要注重项目质量的提升,既要抓当前促投资、也要打基础利长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做好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一要突出“稳”,以稳项目稳投资来稳增长,抓牢重点项目,发挥重点区域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国家部委,推进国家和我省稳经济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末端落实。

       二要突出“高”,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项目始终,政府“有形手”和市场“无形手”同向发力,做好产业和空间规划引导,强化政策和要素保障,谋划储备推进一批优质项目。

       三要突出“快”,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在审批服务、土地供应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促进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四要突出“新”,创新招商方式,坚持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实施链式招商,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多上好项目。

       五要突出“实”,出实招、求实效,压实省有关部门责任和市县主体责任,落实省市县领导干部包联帮扶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在全省形成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02王正谱:如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以培育“领跑者”企业为抓手,找准突破口,加快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用有效对接。

       二要在质量品牌上有新突破,加强质量管理,强化标准引领,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三要在产业升级上有新突破,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化转型。

       四要在强链补链上有新突破,做精做优现有链条,打造更多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链条。

       五要在金融支持上有新突破,做好银企对接,加强资金扶持,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

       六要在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省有关部门责任和市县主体责任,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督导考核,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03王正谱:当前招商引资比的就是营商环境!

       我们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多、基础好,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做大增量、提质增效。产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多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察实情、谋硬招、解难题,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产业发展快,要靠龙头带,各市县必须发挥行业头部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商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落地,强龙头、延链条、壮产业。产业出题目,服务做文章,各级部门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领导包联,一包到底,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我们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占领科技制高点,打造业内一流领军企业。各级各部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分门别类梳理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搭建服务平台,一头连接企业,摸清创新发展需求,一头连接院所高校、专家院士,掌握最新技术,推进产学研对接,助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必须在招商引资上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各级各部门干部齐上阵,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多出去看、多出去学,坚持“外资、内资、国资、民资、融资”并重同引,大力实施定点定向精准招商,面向央企、民企差异化招商,每个县每年都要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投产。

       当前招商引资比的就是营商环境,要建立项目全程协调服务机制,从招引对接、签约落户、投产达效、后续发展等环节提供全周期服务,在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等方面提供全要素保障,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04王正谱: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要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业内顶级专家开展合作,赋能特色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把好技术变成好产品,以好产品塑造好品牌,让好品牌产生好效益。

       各地要围绕产业链大力招引头部企业,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用好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形成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助力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我们特色产业基础好、历史久,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明晰主攻方向、发展路径、工作抓手,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到每个行业,推动特色产业迈向中高端。各市县各部门要转作风、提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把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到每家企业,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增强发展后劲。

       05王正谱:产业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企业要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向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拓展,加快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步伐。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园区打造为支撑、环境优化为保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头部企业,推动产业调结构、上规模、增效益,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更加重视县城建设,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06王正谱:县域如何做好产业发展和产业帮扶?

       一、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全面振兴急需补齐的突出短板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后,西部地区脱贫县特别是原深度贫困县,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自我发展能力弱,仍然是全国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短板。中央作出集中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战略安排,既是西部脱贫地区的所需所盼,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考量。

       按照中央部署,西部10省区市综合考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统筹考虑脱贫摘帽时序、返贫风险等因素,结合各地实际,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已报告党中央、国务院。这160个县,绝大部分都是原深度贫困县,都是经过多轮攻坚最后才啃下来的“硬骨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防止返贫的任务特别重。重点帮扶县数量不到全国县级单位的6%,但防止返贫的任务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累计脱贫人口占全国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脱贫人口收入虽然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到2020年也只有全国脱贫人口平均水平的90%。据动态监测,全国易返贫致贫人口约438万,重点帮扶县占了近30% ;全国易地搬迁脱贫人口960万,重点帮扶县占了近三分之一;全国有66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其中43个在重点帮扶县。

       二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较弱。重点帮扶县人均GDP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全国的六分之一,人均耕地灌溉面积不到十二分之一,农村人均用电量刚刚超过三分之一。不少地方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销售难,产业同质化问题还比较严重,近40%的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低于5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有106个县不通铁路,69个县不通高速公路,万人医疗床位数仅为全国的一半,160个县平均农村低保标准均低于本省和全国水平。

       三是区域相对集中,困难交织叠加。有68个重点帮扶县集中在10个市州,四川凉山就有10个、甘孜9个,云南昭通8个,广西河池、百色各7个,这些市州的任务相对较重。有不少县是集地质灾害高发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于一体,有73个县在地质灾害高发区,114个县在民族地区,44个县在革命老区,这些地方大多地处偏远、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社会发育仍然滞后,不少群众沿袭陈规陋习,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仍然不足。这些都给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带来风险隐患,影响制约了乡村全面振兴。

       二、支持重点帮扶县,需要强化政策倾斜、聚焦持续发展

       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不仅要补短板,更要帮发展。“十四五”期间,针对重点帮扶县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问题,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为确保拿出有含金量的政策,胡春华副总理亲自研究部署,中央29个相关单位和部门,反复研究,想方设法,提出了一系列倾斜支持政策。经报请国务院同意,近日将印发实施。归纳起来,这些政策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强化投入保障。资金投入方面,中央财政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卫生健康和医疗救助投入等多个方面予以倾斜,允许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延续到2025年,比其他脱贫县增加了两年。金融帮扶方面,努力实现银行保险机构全覆盖,支持异地设立证券基金经营分支机构。督促将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用于当地,提高信贷资金适配性。继续实施小额信贷,确保应贷尽贷。对企业申请首发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免征新三板企业挂牌初费。优先支持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险+期货”等项目。土地政策方面,过渡期内为重点帮扶县每年每县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明确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剂使用、规划审批、土地利用、耕地保护等政策延续实施并予以倾斜。人才支持方面,适当放宽人员招录条件,在待遇职称、“三支一扶”计划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围绕乡村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业”模式,选派科技特派团。

       二是突出产业就业。产业帮扶方面,倾斜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园、认定龙头企业,优先支持品牌培育、冷链设施,对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实行费用减免。试行农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新机制,推动完善产业技术顾问制度,倾斜支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支持打造优质乡村旅游品牌,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建设。就业帮扶方面,对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予以倾斜支持。统筹用好公益岗位,按规定促进符合条件的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在开展职业技能帮扶中予以倾斜支持。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稳定生态护林员队伍。社会帮扶方面,结合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政策调整优化,在帮扶资源安排上予以倾斜,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大产业、劳务协作力度。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予以优先规划布局,在推进能源资源开发、输电通道、交通运输、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小型水库、电信普遍服务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上予以倾斜。

       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管护经费予以倾斜支持。公共服务方面,启动实施并倾斜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未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的县医院为重点,开展针对性帮扶。倾斜支持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优先推进“快递进村”和文艺下乡。支持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项目。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需要强调的是,除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政策适用特定区域外,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对西藏、新疆同样适用。

       三、推动帮扶取得实效,关键要协同用力、狠抓落实

       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胡春华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协调指导,全面抓好落实。

       一要转变思路观念。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脱贫地区特别是重点帮扶县,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来。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要确保工作平稳过渡,实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首要的是根据形势变化,转变思路观念。

       一是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是目标任务的调整。通过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为实现全面小康补齐了突出短板。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是基础,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振兴是保障。也就是说,过渡期,对160个县的倾斜支持,重点是帮发展、促振兴。

       二是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这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脱贫攻坚强调因人因户精准施策,乡村振兴的目的不仅是农民富,还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关注的是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的全域发展。重点帮扶县要强化区域统筹、系统发展的思维,规划产业、使用资金、落实政策,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三是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这是政策机制的转变。脱贫攻坚中,政府投入是绝对主力,不仅有各级财政的真金白银,还有国有企业、部门单位的倾力支持,绝大部分都是无偿的。

       推进乡村振兴,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继续要求无偿援助,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支持重点帮扶县,政策倾斜是基础,财政投入是引导,市场的作用要更加突出。

       各地要积极探索有效机制,利用好国家政策倾斜,通过市场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持续支持重点帮扶县全面发展。

       二要压紧压实责任。支持重点帮扶县,不仅要充分发挥帮的力量,更要压实各地干的责任,推动上下齐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积极协调配合相关单位和部门,细化政策举措,制定实施方案,反馈落实情况,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二是强化省负总责。各省要借鉴脱贫攻坚经验,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为支持重点帮扶县强化组织保障。对工作推进情况,各省要建立台账,掌握进度,研究解决突出困难问题,督促推进政策全面落实。

       三是压实市县乡责任。有重点帮扶县特别是比较集中的市州,要和县里共同研究,指导各县拿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帮助县里争取更多资源。重点帮扶县要强化主体责任,认真组织研究,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乡镇和村级工作任务,细化具体要求,确保责任层层压实到乡到村。

       三要吃透用好政策。国家层面和各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还有一些政策比较专业,要用好用活,我们需要下一番功夫。

       一是梳理研究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把本地用得上的政策掌握全、梳理清、研究透,建立政策清单。各省要结合实际,参照国家的做法,出台省级的支持政策。在此基础上,要以省为单位,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县乡有关干部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学习领会好支持政策。

       二是把政策变成项目。政策要落地,项目是最好的承接载体。要深入分析各县的短板弱项和独特优势,结合乡村需求,聚焦监测帮扶、产业就业、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论证设计一批乡村振兴项目,进一步完善县级项目库建设。要充分考虑发展阶段、承受能力,排出优先顺序,统筹推进、稳步实施。

       三是做好沟通协调。各地要主动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请教政策,争取支持。也请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全面解读支持政策,跟踪了解落实情况。我们将采取适当方式,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政策培训,帮助基层精准把握,防止执行走偏,推动政策发挥最大效益。

       四要突出县级主体作用。160个县,既是被帮扶的对象,更是落实集中支持政策的主体。引导重点帮扶县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利用后发优势,尽快迎头赶上,尤为重要。

       一是充分授权。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直接到县,涉农资金可以继续整合使用,每县每年安排600亩建设用地指标,人员招录可以适当放宽条件等等,这些政策都给了县级自主权。在具体操作中,除了必要的监督,省市要充分放权,也要指导县级向乡村放权,确保县一级能够调配更多的资源,乡镇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

       二是做好规划。5年过渡期,每个重点帮扶县干些什么、怎么干,哪些先干、哪些后干,目标是什么,资金怎么整合,产业怎么布局,项目怎么安排等等,不仅要有总体安排,每年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每个重点帮扶县的工作规划,建议省上进行技术指导,安排有关方面专家参与规划编制,提升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是跟踪问效。政策落实怎么样,各部门要跟踪评估,及时指导各地调整完善实施方案,改进工作方式。省市两级要根据既定规划目标,定期调度工作,开展监测评估,强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引导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

       四要两手抓两不误。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底线任务是防止返贫,重要目标是乡村振兴,主要手段是加快发展。巩固成果和乡村振兴两大任务,是辩证统一的,需要统筹抓好,一体推进。

       一方面,要把防止返贫作为重要基础。这一任务在重点帮扶县不仅重要,而且特别繁重。要抓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凡是有返贫风险的,都要及时掌握,精准帮扶;要强化易地搬迁后扶工作,聚焦大中型集中安置点,多渠道促进增收,强化社区治理,促进社会融入;要持续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办好就业帮扶车间,深入抓好劳务输出,稳步提升脱贫人口就业数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要稳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160个县基础较弱,推进乡村振兴难度更大,现实需要和群众期盼更为迫切。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狠抓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要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要抓好农村厕所革命,一体推进污水和垃圾整治;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产业每年都有新发展,乡村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农民生活每年都有新提升。